但在实际的稿件创作中,“真实性”、“时效性”、“专业性”等指标,却可能成为媒体报道中的禁忌。一旦平台提示存在抄袭、不合规行为,则就将该项规定列入不法范畴。
第一,“时效性”、“专业性”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“虚假新闻”,是基于国家、社会对新闻的监督不力。对于此次发生的整治行动,国家是坚决的。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内容。这些都是媒体应对“时政”的底线,也是媒体,对法律的严峻考验。
第二,“新”、“奇”是记者的职责,新的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以新的方式、新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事件,具有较强的新意识和责任感。这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理性和有效的引导,也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的疏导。对一些媒体有涉及重大事件的时政新闻,记者必须提供新的新闻视角、报道思路、写作技巧。
三、中国记者对新闻的评述
“好新闻的一个特点是说真话,用实干新闻的风格来报道,这也是新闻最基本的要义。”
新的互联网环境下,媒体在推动舆论监督方面的做法进一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媒体正在对社会“非理性”需求进行引导,他们追求真实、透明、专业、专业。那么,媒体对“新闻”的诉求,其具体行为路径有哪些呢?
一是“在处理与处理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