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问题1:现在做保健品推广是不是找死?
(拍大腿)去年深圳某公司刚投了200万信息流广告,商品还没卖出去就被罚了150万!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,2023年合法备案的保健品仅占线上在售商品的31%,但别慌,广州有家公司靠这三招半年做到类目TOP3:
- 科普内容打头阵:把"胶原蛋白"改叫"皮肤建筑材料"
- 医生IP做信任背书:请三甲医院退休主任拍科普短片
- 私域精准运营:网民购物后自动进入养生打卡社群
推广渠道效果对比表
平台 | 合规风险 | 转化率 | 复购率 |
---|---|---|---|
信息流广告 | 高危 | 0.8% | 12% |
直播带货 | 中危 | 3.2% | 28% |
私域分销 | 低危 | 6.5% | 41% |
核心问题2:怎么把钙片讲出花来还不违规?
(掏手机)看这一个神操作!杭州某品牌把补钙商品包装成"骨骼银行"概念,配合小程序记录每日钙摄入量。广告法禁用词检测系统显示,他们的详情页合规度达98.7%,秘诀在这:
- 功能话术转化:
- 违规表述:"治疗骨质疏松"
- 合规表述:"帮助维持骨骼健康"
- 场景化教学:拍系列短片《主妇的厨房补钙日记》
- 网民证言分级:只采用有体检报告的网民案例
核心问题3:私域流量怎么玩出新花样?
东莞有个养生茶品牌,把微信社群做成了"养生游戏厅":
- 签到打卡得金币(1金币=1元抵扣)
- 健康知识闯关赛(通关送体检套餐)
- 配方DIY工坊(网民上传搭配方案可获销售分成)
这套玩法让客单价从89元飙到327元,复购周期缩短至23天
致命陷阱预警
上个月佛山某公司被查,竟是栽在"养生课堂"直播的互动话术上:
- 踩雷行为:主播说"这一个吃了保证降三高"
- 合规做法:展示"本商品不可代替药物治疗"的电子印章
- 补救措施:立即切断直播并弹出免责声明
数据驱动秘籍
(压低声音)跟你们说个行业黑科技:现在头部公司都在用"AI话术质检系统",能实时监测200+个违规敏感词。某品牌接入后,推广内容违规率从37%降到2.1%,更绝的是这一个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合规文案!
最后说点得罪人的
见过太多老板把预算砸在刷单冲排名上,结果今年初某平台算法更新,这些店铺全被打回原形。现在聪明人都把钱花在这三处:
- 研发可视化效果工具(如"肠道菌群检测器"配套设备)
- 搭建医生问诊中台(持证医师在线解答)
- 开发养生内容IP(日更养生电台节目培养网民习惯)
(突然拍桌子)记住啊!现在做保健品推广就像走钢丝,左手得紧抓《广告法》,右手要玩转新流量。那些还想着用"三天见效"忽悠人的,迟早要进监管黑名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