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把双刃剑到底怎么耍?
"为啥新款手机总抢不到?限量球鞋非得加价买?"这些让你抓狂的现象,背后都藏着同个套路——饥饿营销。简单地讲就是商家故意控制供货量,让你觉得"现在不买就没了",跟菜市场大妈"最后三斤便宜卖"的吆喝异曲同工,只不过玩得更加高级。
核心三板斧:吊胃口、造稀缺、玩心理
- 精准卡点:苹果每次新品发布前,总会"不小心"泄露设计图,等果粉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时,库克才慢悠悠放出真机。这种"挤牙膏式爆料"让期待值直接拉满。
- 限量艺术:劳力士每年限定生产2万只手表,不是造不出来,是要让你觉得戴的不是表,而是"入场券"。
- 排队经济学:当年上海首家Costco开业,5万人挤爆超市的盛况,就是典型的人造稀缺——明明仓库有货,偏要让你排三小时队,越难买越想要。
明星学员成绩单
品牌 | 骚操作 | 效果对比 | 翻车风险 |
---|---|---|---|
苹果 | 发布会后断货两个月 | 黄牛价飙升300% | 部分潜在顾客转投华为 |
小米 | 每周二限量抢购 | 百度指数暴涨5倍 | 被骂"耍猴营销" |
特斯拉 | Model3预定需交8000定金 | 三个月收50万订单 | 延期交付遭集体诉讼 |
茅台 | 控量提价每年涨15% | 收藏市场溢价200% | 假酒泛滥损伤品牌 |
这些坑踩中一个就完蛋
深圳某奶茶店搞"前100名免单",结果大妈凌晨三点带着折叠凳排队,把商场消防通道堵了,活动被迫叫停。
某国产手机品牌学小米玩限购,但品控翻车出现充电爆炸,饥饿营销直接变"自爆营销"。
最惨的是房产商,2018年某楼盘故意捂盘制造抢购假象,遇上政策调控直接套牢,现房变"现眼"。
老司机教你避雷指南
- 看人下菜碟:
- 奢侈品、科技新品、收藏品适合玩饥饿(成本高/复购率低)
- 快消品、日用品搞这套就是作死(参考泡面搞限购的下场)
- 节奏控血压:
小米早期每周二抢购被骂惨,后来改成"全款预售+30天发货",既保持热度又不触怒网民。 - 备好Plan B:
特斯拉遭遇芯片危机时,火速推出"先提车后补装"方案,把危机变口碑营销。
暴论时间
干了十年营销,我发现个扎心真相:饥饿营销就像吃伟哥——偶尔用用神勇异常,天天依赖迟早暴毙。那些年入百万的炒鞋黄牛,本质上就是品牌方养的"药渣",等韭菜觉醒那天,囤的AJ可能比莆田货还难出手。
最讽刺的是,真正玩转这一个套路的品牌,早就升级成"心理饱和战术"。例如宜家经典肉丸永远不限量,但故意把取餐路线设计得九曲十八弯,让你在香味轰炸中越走越饿,结账时发现多拿了三包冷冻薯条——这才算是饥饿营销的终极形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