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老王在县城开了家牛肉面馆,开业三个月天天搞"第二碗半价",结果赔得连厨师工资都发不出。这事儿把我整懵了:明明定了目标也做了活动,咋就不见效呢?直到上个月参加行业沟通会,听了个年赚千万的餐饮老板揭秘,才晓得定目标和搞战略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▎营销目标不是拍脑袋
去年有组数据挺打脸:78%的公司把"提高品牌的知名度"当目标,但能说清具体指标的不到三成。你看星巴克和瑞幸就特有意思:
- 星巴克瞄准"第三空间体验",吧台永远比收银台大
- 瑞幸死磕"半小时送达",铺店密度超过加油站
这俩目标听着都带感对吧?秘诀在SMART原则:具体、可衡量、可实现、相关性、时限性。老王要是把目标从"多卖面"改成"午市翻台率提到3次",估计早就赚翻了。
▎战略不是越大越好
小米刚开始做手机那会儿,雷军定的战略特实在——每年只做一款爆品。结果第一代手机卖出790万台,直接把山寨机市场干趴下。现在很多老板容易犯的毛病是:
- 既要搞直播带货又要做私域
- 既想抓年轻顾客又不放过银发族
- 既铺线下渠道又烧钱投信息流
最后往往啥都捞不着。有个做智能家居的顾客,去年把15个商品线砍到3个,反而利润涨了120%。
▎KPI定错全盘皆输
这里还有个坑得提醒你:别学大厂那套复杂指标。认识个卖女装的老板娘,原来盯着"转化率""客单价"愁秃头,后来改成每天加50个微信好友,三个月私域流水破百万。关键是把大目标拆成能摸得着的小动作:
- 门口摆个"扫码送袜子"的易拉宝
- 包裹里塞"晒图返现5元"卡片
- 每周搞次群接龙团购
这些土方法看着不高级,但管用啊!
▎资源分配比创意重要
上个月见了个神人,做宠物用品的,把80%预算砸在抖音宠物博主评论区。你没听错,不是投广告,而是专门雇人写神回复。结果带出2000多条爆款评论,白嫖了300多万曝光。这招狠在:
- 避开信息流广告的红海竞争
- 利用网民刷评论的惯性心理
- 每条评论成本不到3毛钱
现在人家店铺自然搜索占比67%,比砸钱投直通车的同行活得滋润多了。
▎战略得跟着风向变
去年有个做办公家具的案例特经典:开始瞄准公司采购,后来发现居家办公兴起,立马转向"C端顾客+免费设计服务"。结果疫情期间销售额逆势涨90%。这里还有个动态调整公式:
新战略=老消费者需求×技术红利÷政策风险
就像现在做餐饮的,不考虑抖音团购和达人探店,基本等于慢性自杀。但你要是2019年搞这一个,可能死得更快。
说到这儿,突然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。那些活得好的公司,老板办公室都挂着两张图:一张是实时数据看板,另一张是手绘的网民画像。就像老王现在学会了,每天早上去菜市场蹲两小时,看大妈们怎么挑牛肉,比看十份行业报告都有用。因此啊,定目标这事,别总想着高大上,有些时候菜市场里才藏着真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