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创业的老张上个月签了份媒体宣传合同,结果发现承诺的50家媒体报导,有30家都是没人看的行业小网站。这事儿您说气不气人?今儿咱就扒开公关合同的外包装,看一看里头到底埋着多少雷。
?♀?第一坑:服务明细藏着文字游戏
合同里写着"覆盖主流新闻媒体",您猜怎么着?人家把地方都市报也算主流!必须死磕这方面细节:
- 明确列出媒体名称+发布版面(别信"含央媒"这种模糊表述)
- 注明原创稿件占比(有些公司拿顾客通稿充数)
- 规定内容审核权(别等出事了才发现不能改稿)
对比案例:
条款类型 | 踩雷版本 | 正确版本 |
---|---|---|
媒体发布 | "覆盖30家主流新闻媒体" | "在澎湃新闻、界面等15家指定媒体财经版发布" |
KPI考核 | "增加品牌的曝光率" | "百度指数上升20%,负面舆情24小时响应" |
去年有家科技公司就栽在"增强品牌声誉"这种虚词上,花20万连个水花都没见着。
第二坑:付款方式挖的连环套
常见套路是要求预付全款,等发现效果差的时候钱早进人家口袋了。聪明人这样约定:
- 首付款≤30%(留足制约筹码)
- 验收合格付60%(验收标准要量化)
- 留10%质保金(防止发完稿就失联)
举一个真实教训:某母婴品牌按5:3:2比例付款,结果发现第二批媒体全是山寨号,硬是靠扣押30%尾款追回损失。
第三坑:附加费用能吃掉预算
合同里的小字常常藏惊喜:"视频制作另行收费""KOL费用不含税"。务必白纸黑字写死这些:
? 所有服务包含的物料清单(例如设计几版海报)
? 从业人员差旅费谁承担
? 数据监测工具使用费
朋友公司去年吃过大亏——签合同时没约定摄影团队级别,结果来的都是实习生,拍出来的物料根本不可以用。
?第四坑:效果报告玩数字魔术
"阅读量10万+"可能是刷出来的,"互动量提高200%"可能从5个涨到15个。破解招数:
- 要求提供第三方监测数据(例如新榜认证)
- 约定数据造假赔偿条款
- 查看后台原始截图(带时间戳那种)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:某公关公司把顾客新闻稿发在自家官网,然后算作"门户媒体发布"!
小编观点:别被高大上术语唬住
在广告圈混了八年,见过太多合同纠纷。说一句掏心窝的话:敢把条款写具体的才算是真靠谱。下次签合同前,务必拿着这份清单逐条核对:
- 能不能直接说出服务对应多少钱?
- 每个数字能不能被客观验证?
- 违约有没有明确赔偿方案?
去年帮顾客审合同时,发现"舆情监控"范围写着"覆盖全网平台",硬是让改成"包括微博、抖音等15个指定平台",结果执行时真揪出三个山寨号碰瓷。记住:合同抠得越细,执行越有保障!